第九章 網絡小說寫作常識-工具(馬)[第3頁/共6頁]
呂曉文呂曉文呂曉文8888888888888
這類調劑,便利了乘者的高低。鞍具普通為木製,也有效革製的。其上多飾銅泡,鎏金包邊,初級的則鑲嵌珠寶。鞍下墊鞍褥,也稱“韉”,多為毛氈製作,以防磨損馬背。講究的則用外相製作。鞍韉下有障泥,是一種設於鞍韉之下垂懸馬腹兩側障塵擋泥用的馬具。備好鞍具的馬,如暫不乘騎,則在鞍上蒙蓋一塊絲綢緞,稱“鞍袱”(也寫作複),以避灰塵。唐朝稱之為“帕”,“銀鞍卻覆香羅帕”(杜甫《驄馬行》),即指鞍袱。胸帶和鞧帶都是牢固鞍具的革帶。胸帶也稱攀胸,唐朝則稱之為“鉤臆帶”。唐詩中“銀收鉤臆帶,金卸絡頭羈”(白居易詩),即指此帶。鞧帶也可寫作鞦帶,自鞍後繞過馬尾下兜過尻部,再保持在鞍上,以免鞍具前斜。除胸帶和鞧帶以外,腹帶也是牢固鞍具的首要革帶,它的產生期間較前兩種要早,商周馬車上已有,稱為“”。自馬鞍底下繞過馬腹,兩端卡扣在馬鞍中部的兩側。如許,馬鞍和馬韉被從馬的胸、尻、腹三個部位引出的帶子牢安穩定在馬背上,以免向前、向後或向兩側偏斜。這類牢固鞍、韉之法,至唐朝已成定製,後代均因循用,無大竄改。馬鐙能夠說是馬具中相稱首要的一個部件。它是跟著高橋馬鞍的呈現而產生的。在馬無鞍具或隻裝配低矮的鞍墊時,騎手們上馬都是一手抓韁,一手按住馬背(或鞍墊),偏身跨腿躍上馬背。西晉時,鞍橋變高,且直立,如許就使騎者上上馬更加不便。普通如不踏踩墊物,是很難從地上奔騰上馬的。因而一種供馬隊上馬時蹬踏之用的馬鐙呈現。1976年GS武威南灘一座魏晉墓中,出土一件鐵馬鐙(已殘,形製不詳),這是目前所知期間最早的馬鐙什物(期間為3世紀擺佈)。(17)彆的,長沙西晉永寧二年(302年)墓出土的陶俑坐騎上也有鐙(18),(圖9)呈三角形,隻在人上馬的左邊前鞍橋處係掛一隻,而右邊冇有。垂繫馬鐙的革帶很短,隻及人腿部的一半長,並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