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章 守墓異獸第一篇[第3頁/共10頁]
《山海經》中較早記敘了渾沌神話,特彆值得當真闡發。《山海經》第二卷《西山經》雲:“又西三百五十裡曰天山,多金玉,有青雄黃,英水出焉,而西南流注於湯穀。有神鳥,其狀如黃囊,赤如丹火,六足四翼,渾敦無臉孔,是識歌舞,實惟帝江也。”渾敦即渾沌,渾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。有的本子為“有神焉”,繁體的“鳥”與“焉”寫法附近,傳抄中能夠有不對,但都講得通。明顯,這裡“渾敦”指太陽。那麼渾沌如何又與帝江聯絡在一起呢?帝江即帝鴻,古音“江”與“鴻”通。而帝鴻即黃帝——傳說中中華民族的鼻祖。袁枚(1716-1798)的《子不語蛇王》中也說:“楚地有蛇王者,狀類帝江,無耳目爪鼻,但有口。其形方如肉櫃,渾渾而行,所過處草木儘枯。”這段筆墨把帝江、蛇(龍)、《莊子應帝王》中的渾沌聯絡在一起,決非偶爾。
15、蠱雕:
《經稗》:“鬥牛女虛危室璧七宿有龜蛇體,故曰玄武。”
《事物紺珠》記:“蠱雕如豹,鳥喙一角,音如嬰兒。”
《後漢書·禮節》中說:“窮奇、騰根共食蠱”
《山海經》記錄:青丘之山,有獸焉,其狀如狐而九尾,其音如嬰兒,能食人,食者不蠱。
傳聞天狗會把丟失在叢林裡的人拐走,所之前人稱被拐走的小孩叫做「神隱」,顧名思義就是被神明藏起來了。天狗的傳說,厥後又融入了山嶽信奉的宗教當中(露台、真言密教兩宗),鎌倉期間《是害坊繪卷》描畫出天狗與露台宗僧侶大戰,成果敗退的氣象,行動如栩如生,相稱風趣。傳聞在這個故事當中,來自中國的天狗軍團,前來向RB的天狗求援,但是RB的天狗擺出一副傲慢的態度,本日語中所謂的「自慢」、「鼻高高」。是以本來當代以「老鷹」為首要形象的天狗,到了中世前期竄改成「鼻高天狗」,並穿鑿附會說那些修行未臻火候、態度傲慢的山僧,身後會變整天狗。到了後代,更產生了天狗呈現便會招致天下大亂的說法。對於引發各種不成思議征象的山僧,到底與天狗傳說是否有關聯,至今還是個謎。
《鶡冠子?度萬第八》則曰:“鳳凰者,鶉火之禽。”
陵光神君是玄門把四象品德化以後對朱雀的稱呼。《太上元始天尊說北帝伏魔神咒妙經》:“左青龍,名孟章。卯文。右白虎,名監兵。酉文。前朱雀,名陵光。午文。後玄武,名執明。子文。”